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推荐 > 推荐

当“老古董”摘下严肃面具……
中华宽带网 2024-08-13 15:37:37 字号:- +


  从冷清空旷到人头攒动,从文物“仓库”到热门“打卡地”,当博物馆摘下严肃面具摇身变成网红,就像明星站在了聚光灯下,在受到热情欢呼的同时也必定被人审视。


图片

图源|新华社


  今年以来,关于博物馆的话题一直不断。关于一票难求、关于预约制、关于研学课、关于文创、关于讲解等等。站在风口浪尖上的博物馆,如何才能走得更稳、文化辐射力更强?



  自2018年3月开始,一系列新政、会议、声音,赋予博物馆更多的可能与期许,一向“低调”的博物馆开始走到“人前”。体验历史“剧本杀”、参加博物馆奇妙夜、寻找历史中的“显眼包”……博物馆的“打开方式”越来越多。肉眼可见,通过丰富展览形式、输出方式、传播形式等,这所“大学校”正发生着奇妙变化。


  越来越“有戏”。不同于以往在博物馆中静默地单线走一圈,如今的博物馆已然变成了一个多维“剧场”,让观众与文物“牵手”“对话”“亲密接触”,通过不同的方式展示文物的魅力。走进博物馆,你不仅可以聆听历史故事,还可以穿越历史,深度参与其中,感受一城一池的“前世今生”。“花一天时间就能走完上千年的历史”,已成为人们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的重要理由。


图片

  沉浸式全息剧《遇见·楚庄王》在湖北省博物馆首演


  湖北省博物馆上演的沉浸式全息剧《遇见·楚庄王》,巧妙运用“虚拟场景+真人”以及“虚拟人”的模式,带领观众进入虚拟和现实相融合的虚幻空间;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乐师们再现壁画《夫妇宴饮图》中的古乐演奏场景,科技赋能让千年壁画“动”起来;刚刚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山东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融合数字科技、微缩景观等手段,立体讲述和展示大运河的古往今来……这些都为游客带来了沉浸式多重观展体验。


  越来越“好玩”。数字孪生、裸眼3D……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让博物馆展品“触手可得”。数字博物馆建设打破了博物馆仅局限于地理空间的传播限制,拓展了博物馆的受众群体。在数字展馆中,文物不再沉默,它们鲜活灵动地向观众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比如甘肃博物馆上线的全球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数字藏经洞”,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的物理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技术,实现了把真实的藏经洞搬进数字世界,为观众打造出身临其境的奇妙感受。


图片

图源|澎湃新闻


  有些博物馆和“剧本杀”相结合,也吸引了大量玩家。如洛阳博物馆推出的《洛阳东风及时来》,设定故事发生在晋朝时期,博物馆里的“晋归义胡王”金印、透雕龙纹玛瑙璧、金狮串饰等文物,都成为“剧本杀”中的关键线索;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博物馆推出的大型真人实景“剧本杀”——《武皇贺寿》,设定故事发生在武则天八十寿辰当日,玩家可通过各种考验获得寿礼,也吸引了游客热情参与。


  同时,一些博物馆还推出“库房开放日”直播活动等,邀请观众探访博物馆的“藏宝地”,探秘那些尘封已久的宝藏。


  可以预见,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博物馆+”的深化,博物馆的“打开方式”将会更加多元,博物馆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虚拟与现实、知识与体验的有趣桥梁。


  越来越“耐学”。“走进博物馆,跟在专业讲解员身后,听他娓娓讲述文物、古迹背后的沉浮起落,就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博物馆从来都不仅仅是文物收藏单位,更是文化传播单位。为了讲好展品背后的故事,各大博物馆不遗余力地拥抱新业态、创新传播载体、拥抱年轻人。如推出“顶流”文创带回家、文物小游戏、博物馆公开课、文物视听节目等新型文化产品,让知识摄入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图片

  山东博物馆“礼运东方——山东古代文明精粹展”第三单元 亚丑钺 图源|济南时报


  山东博物馆将古韵与新潮完美结合,打造亚丑钺等“明星文物”,各种蠢萌有趣的文创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南京博物院在今年7月和8月分别推出“博物·乐高·编程之探索”“博物奇探”“寻龙之旅”等多个研学课程。其中,“博物奇探”课程以历史为主题,以时间为线索,探究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与背后发生的故事。课程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动手、动眼、动脑、动身的同时探寻历史、贯通古今。


图片

摄影|张天柱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出来。比如有不少游客直言博物馆有点“闹”,想让博物馆静下来。“风口”上的博物馆虽然迎来了高人气,同时也拉低了游客的体验感。这其中,有几个问题比较显著。


  承载力有限。游客如潮,但一座博物馆每天能接待的人数毕竟有限,哪怕放出所有参观名额,也总会有人预约不上,这已成为不少博物馆“甜蜜的烦恼”。如湖南博物院已实施延时开放,多出5000个参观名额,以尽量满足参观需求。尽管如此,前所未见的巨大客流还是给博物院的运转带来了挑战。


  讲解乱象频发。讲解是向游客传递正确历史知识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博物馆讲解必须严谨求实,不能随意戏说、夸大其词或歪曲事实。然而,伴随着馆方讲解的供不应求,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或个人在馆内组织研学教育活动或开展非馆方认证的讲解,已显现规模化发展势头。其中有些讲解的内容不仅准确性、逻辑性有待商榷,有的甚至会在解说词中大量引用未经考证的传闻、野史、戏说内容,给游客带来认知偏差和历史误读,引得吐槽不断。


  “大小馆”冷热不均。“博物馆热”也不是馆馆都热、时时都热,整体看呈现出“抢不到门票”和“等不来客人”两种极端状况。从分布上看,如国博等知名博物馆异常火爆,大城市的博物馆也比较热门,而那些中小城市的博物馆则是门可罗雀;从时间上看,周末、节假日等休息日的博物馆热闹,而平时的博物馆则鲜有人至。“冷热不均”或是国内文博业快速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问题仍亟待破解。


  此外,“上升期”的各个博物馆,在展览方式和传播方式上也开始趋向雷同,未来如何做出特色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图片

源|好客山东之声



  有人说,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会客厅。那么未来如何经营好这个“会客厅”,让客人宾至如归?


  对观众进行时空分流。一方面,对于观众普遍反映的“预约难”问题,博物馆可以通过分流、错峰、限流等方式进行时空分散。热门博物馆可以考虑延长开放时间、按小时预约入馆等。另一方面,可以对博物馆进行空间优化,如增设分馆、改造老馆。同时,通过文物进校园、进社区、办巡展等方式,让文物“走出去”。此外,加强网上资源供给,建设数字博物馆、线上虚拟展厅等,也是拓展博物馆空间的良策,不仅可以实现24小时不打烊“开放”,也能满足观众便捷观展需求。


  强化讲解合作与规范。首先,可通过与高校、历史研究机构、社区合作共建等方式,招募志愿讲解队伍,强化专业培训,构建多元化讲解服务团队;其次,可借助技术手段,推出虚拟讲解、云讲解、语音导览等自助讲解方式,为观众提供便捷多样的讲解服务;再次,规范社会讲解行为,可由馆方参与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对社会讲解员进行资质认定,通过事前备案、培训,事中事后监管,对讲解词进行审核把关,规范讲解秩序。


  一馆一策差异化发展。相较于热门博物馆,小众博物馆更要立足藏品特色和当地历史文化底蕴,一馆一策,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可通过利用“大数据+算法”将自身独特价值加以推送,推动文物和文创产品“破圈”。此外,相关部门可为中小型博物馆提供更多支持,鼓励博物馆间联动合作,如联展、互借展品等。


  促进文旅融合、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互鉴、满足公共文化需求……新时代,一系列新的责任和使命落在博物馆头上。而博物馆要想长久保持吸引力和号召力并非易事,它需要不断地创新“打开方式”和服务模式,拥抱未来。



来源:“山东宣传”微信公众号


编辑: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融媒体中心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