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九派新闻等媒体报道,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上建言,建议学校取消电子屏上课,回归黑板。该网友称,现在学校使用电子屏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字体五花八门,学生长时间看屏幕,眼睛会很疲劳,如今中小学生近视的比例这么高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建议学校取消电子屏上课。
一时间,关于学校特别是中小学课堂是否应该使用电子屏的话题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有网友支持留言板上的建议,认为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确实会造成眼睛疲劳,给视力造成一定伤害,而且回归黑板,老师写板书的过程也是与学生们一起思考的过程,这样更利于老师把握课堂节奏、激发课堂活力。但也有网友认为,电子屏有许多黑板不能比的优势,比如在讲解比较抽象复杂的知识时,电子屏可以用动画、视频等形式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利于学生们理解与掌握,同时,电子屏幕还可以实时更新海量知识资源,帮助学生们开拓视野,所以,不能轻易舍弃。
说实话,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室到“大屏闪烁、资源多元”的多媒体课堂,本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发展、追求教学优化的一大进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得到不断丰富、知识传播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而且课堂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也显著增强,更重要的是为学生们构建起一个更加广阔的知识获取平台。不可否认,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媒体课堂中像电子屏幕这样的硬件设施更容易引起学生们眼睛疲劳或不适。但需要看到的是,在学校使用电子屏幕这个问题上,并不是只有“全面保留”和“彻底取消”两个选项。所以,不管是对学校而言,还是对家长们来说,与其纠结课堂上电子屏幕的去与留,不如共同探索更加科学与人性化的中间路径。这样,既能让电子屏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优势,又能将负面影响有效降低。
目前来看,全国已经有多个地方、多所学校针对电子屏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探索。比如杭州一小学将每周五上午定为“素课日”,要求所有班级关闭电子屏,老师上课不能用电子课件,完全回归传统的板书教学;武汉部分小学则在教室的一体机电子屏后台植入了“限时软件”,老师每节课累计使用电子屏12分钟后,屏幕自动关闭;安徽则制定出台了“加强版”近视防控措施,明确要求全省中小学每节课使用视屏类电子产品不超过15分钟,幼儿园尽量做到“零使用”等。可以说,这些创新举措为解决课堂上电子屏幕使用的利弊难题提供了思路与借鉴。但要彻底化解电子屏在教学中的矛盾,还需要在更大范围内从教育理念、技术升级、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真正优质、健康的教育教学环境,实现提升教学质量与保障学生健康的双赢目标。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