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融媒 > 融媒列表

淄博:青年“手艺人”如何让非遗“出圈赶潮”
中华宽带网 2025-02-25 14:33:35 字号:- +

“很开心获得认可,希望能将中医文化传承好并发扬光大。”日前,淄博市“橘源堂郑氏中医诊疗法”成功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为山东丰富的文化宝库再添瑰宝。“95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雯乐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期望。在2024年12月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淄博市有23个项目入选。

数据显示,85.8%的青年认为非遗近年来愈发受到大众的关注。竹编油纸灯笼、打铁花、簪花围……诸多融合非遗的技艺和产品在年轻人中流行开来,非遗俨然成了年轻人的时尚符号。

非遗的焕彩离不开传承与创新。在淄博,有许多致力于非遗传承和保护的年轻人,这群青年“手艺人”正以自己的方式,让淄博的非遗焕发出新的活力。

接过手艺的年轻人如何“焕新”非遗

在晶莹剔透的小瓶里反手描绘出万千气象,这并非易事,却是鲁派内画所独有的魅力。鲁派内画是博山区的一种鼻烟壶内壁绘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0后”李韶玥是鲁派内画的第五代传承人。

在博山“大同轩”工作室,只见李韶玥轻蘸笔墨,拿着画笔在直径3厘米的玻璃珠子内,娴熟地展现反手内画绝技。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内画传承人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她经历了长达三四个月的基础练习,每天沉浸在8至10个小时的绘画世界中,只为那一份对技艺的执着与热爱。

然而,传承并不意味着一成不变。李韶玥深知,要让这项技艺在年轻人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必须进行创新。她敏锐地观察到,年轻人对于个性化、定制化的饰品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她开始尝试将鲁派内画与现代饰品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定制图案的饰品,深受大学生等年轻群体的喜爱。

“让非遗真正融入日常生活,才是最好的传承。”李韶玥不仅将鲁派内画技艺应用于饰品设计,还将其扩展至笔筒、香水瓶、车挂等生活用品。这些产品不仅传承了鲁派内画的精湛工艺,还结合了现代审美理念,使得传统与现代在交融中迸发出新的创意火花。

为了激发更多年轻人对鲁派内画的兴趣,李韶玥积极与学校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教学项目。她走进校园,向学生传授鲁派内画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并鼓励他们亲自尝试绘制内画作品。通过这些互动,李韶玥不仅培养了一批批热爱非遗的年轻人,还为鲁派内画的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

如何让非遗实现文化再生产

“非遗的商业化是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资金支持和市场运作经验,难以有效商业化。比如某些展示展演类项目,若是自身没有造血功能,仅凭传承人的一腔热血,传承难以持续。”桓台县非遗协会会长田茂宏,同时也是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在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中发现,尽管有学术界、高校、企业及志愿者的加入,但非遗的创新与发展依然面临难题。

让非遗“活下去”的更好方式,是使其不断“再生产”。

近年来,小虾米软陶工作室陆续推出了网红爆款“龙龖龘”“鱼鱘鱘”和“蛇蟲蟲”系列文创产品。其中,“龙龖龘”手办单品在全国范围内热销,销售额达到470万元,并成为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的官方伴手礼。

“非遗传承的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从个人创业时期的生存问题,到组建小团队时亟需实现技术上的飞跃并吸引专业人才加入,再到领导一个30多人规模的团队时,更需深思熟虑地进行长远规划与布局。”淄博市软陶泥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小虾米软陶创始人王枝告诉记者,他们已经确立了“讲述中国故事,传承民俗文化”的核心文化理念,并规划了涵盖原创文创、泥塑场景项目等五个板块支撑未来10年的发展。“近年来,我们调整了企业的主业主赛道,转型为聚焦微缩人物场景的设计制作,成为展览展示行业配套的专业机构;同时增加大型文旅景观雕塑的业务,不仅开拓了创收渠道,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增加了村里的再就业。”

“无论是设计还是工艺,人才是关键。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是我的责任和使命,也是非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从创业之初仅有一人,现已发展成一个拥有30多人的团队,其中60%为美术专业背景的本科院校毕业生。同时工作室还与多所高校合作,将软陶泥塑引入课堂,不断推动新产品研发。每年,相关项目带动超过1500名妇女就业,并创新设立“妈妈岗”,帮助更多妇女实现人生价值。

孙树强扒鸡酱蹄作为市级非遗,在淄博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自清朝嘉庆年间起,这家酱卤老店已传承200余年。

要将这份百年沉淀的传统美味传承下去,不仅需保持其独到的口感和工艺,更要将品牌故事和文化内涵传播给公众。

“95后”孙璟琦是孙氏扒鸡酱蹄制作技艺的第八代传承人,她告诉记者,孙树强扒鸡酱蹄博物馆从2020年开始筹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包含有博物馆和生态园两个部分。博物馆设有8个展厅,目前已有5个对外开放,旨在将品牌故事转化为文化体验。

“我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作酱蹄,记忆中他的手总是沾满酱汁,在生产车间忙碌。当这份手艺传到我手中,我意识到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孙璟琦说。

如何让百年非遗故事在当代得到更好传播?孙璟琦设立了两个目标,一是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孙树强扒鸡酱蹄的百年传承故事,二是让品牌年轻化,吸引更多年轻消费者。

孙璟琦打造了“猪蹄婆婆”IP,通过抖音平台以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传播非遗,展示非遗技艺的同时让观众“一饱口福”。更新品牌设计,融入中国风元素,部分门店主打中国风,让年轻人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网红合作探店,通过跨界合作扩大受众范围……“让非遗与时俱进,体现出当代价值,文化才能持续传承。”她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促进了孙树强品牌的传播和非遗技艺的传承,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培养青年手艺人与平台搭建

据淄博市瓷胎竹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史晓磊介绍,由于技艺要求高且费时间,目前能全面掌握全套瓷胎竹编工艺流程的已不足百人。非遗领域人才缺口大成为长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淄博市针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有艺可传,无人可教”的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

2024年3月11日,山东轻工职业学院成立了全省首个高职院校轻工非遗学院。学院致力于将非遗技艺的职业教育与传承保护相结合,系统推动相关专业建设,培养非遗技艺传承人才。

山东轻工非遗学院执行院长李莹表示,学院聚焦淄博的陶瓷、琉璃、丝绸、雕刻、穿拓、食品六大类非遗项目,聘请了王一君、王利民、郑玉慧、常宗林、张洪雷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师带徒”培养模式。至今已培养非遗传承人30余人次,这些传承人掌握了扎实的非遗技艺,并学习了解市场运作规律。学徒刘子乐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陶瓷产品设计师赛项一等奖。

除了开展“师带徒”培养模式,非遗学院以培养“独特审美、身怀绝技”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打造了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染缬)传承基地,建立了纺织品纹样库(非遗技艺资源数据库),同时立项纤维艺术与传统染织、染缬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以及《丝绸草木染技艺》《染缬技艺》《黑陶镂空雕刻技艺》三项非遗项目,打造了“青悠坊”“丝之韵”“齐缬”“缬芳”等众多非遗文创品牌。在新的培养模式下,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丁姣凭借绘制泉城历史人物故事漫画走红网络,荣获“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受邀为北京冬奥会创作主题漫画。学院师生团队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为第22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设计了丝绸、琉璃大型艺术装置《尼山含黛·柿柿如意》。《颜神有礼琉璃文创项目》在全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季军。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其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是人,非遗人才的培养始终是非遗保护传承的重中之重。

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有技能、会设计、懂理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建设非遗学院,是培养非遗人才,实现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路径。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1所本科院校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近10所本科、高职院校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此外,162所职业院校设置了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5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类示范专业点,共同构筑起非遗教育的广阔平台。

在高校这一文化传承的重要舞台上,非遗的传播与学习形式多姿多彩。既有通过体验式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也有非遗通识类课程、非遗技艺类课程、非遗与设计创意类课程,为学生搭建起认知非遗的坚实桥梁。部分高校还建立了非遗学科体系,成立非遗社团或开设非遗传习班、设立非遗研究机构等,为非遗的深入研究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高校作为非遗传播、传习、传承的关键阵地,其强化非遗专业建设、培育专业人才力量的举措,无疑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