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点淄博APP
齐点淄博微信
齐点淄博抖音
齐点淄博快手
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推荐 > 推荐
12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淄博市“‘十三五’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于秀栋发布“十三五”时期淄博市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十三五”以来,全市科技系统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坚持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效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近两年,我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保持全省第三位。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厚积成势、协同高效,以创新“一子落”,带动发展“满盘活”,科技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发展新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五年来,我们聚焦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全社会创新意识不断提升。2018年,全市研发经费投入总额达到133.6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63%,比2015年分别增长了51.56%、0.49个百分点,总量位居全省第4位,占比由全省第10位跃居第2位。预计2019年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91%,居全省第1位。
五年来,我们聚焦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达到106.6亿元,居全省第4位,较2015年增长335.81%。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为42.84%,比“十二五”末提高了11.36个百分点。
五年来,我们聚焦园区平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资源不断丰富。淄博高新区纳入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淄博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公示,我市国家级科技创新称号逐步叫响。创建了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7家,实现全市涉农区县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全覆盖。拥有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以及国家火炬生物医药、先进陶瓷、泵类、功能玻璃、聚氨酯5个特色产业基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态势显现。建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401家,其中国家级19家;建有院士工作站52家,引进院士50人。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淄博中心成立,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分院)启动建设,不断吸引中科院、山东产研院创新资源在我市布局。
五年来,我们聚焦科技型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量质齐升。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251家增加到2019年的512家,增长103.98%。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700家,年均增长超过35%。全市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00家,比上年度增长68.22%,为进一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哪吒企业、准独角兽企业、独角兽企业注入源头活水。
五年来,我们聚焦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双创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拥有各类科技创业孵化载体50家,其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7家、众创空间25家。各类孵化载体总面积约70万平方米,在孵团队和企业1500余个,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500余家,拥有发明专利500余件,吸纳就业超过1.5万人。无机非金属材料、生物医药等五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以“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为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及时、有效和优惠的公共基础服务。
五年来,我们聚焦开放共享合作交流,科技合作广度和深度不断延伸。一是“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我市构筑起了成果转化、招才引智、学术交流的强大载体。在此基础上,今年又以“新材料、新平台、新动能”为主题,组织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市外110家独立参展商(含平台机构)、市内107家企业参展,实现了专家与企业对接、技术与产业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二是校城融合发展不断向纵深推进。200余家企业与市内外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从驻淄高校选派240余名教授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团队在淄建设便携式移动源污染排放测试研究院和项目转化基地。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广州能源研究所、山东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我市联合共建淄博高端合成润滑材料创新中心、淄博能源研究院、山东大学淄博先进制造与人工智能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五年来,我们聚焦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并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2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10人入选“万人计划”,1人入选泰山学者(科研院所领域),34人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0名专家(团队)入选“外专双百计划”。组织实施淄博英才计划、淄博杰出精英等市级人才工程,评选出117名淄博英才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13名淄博杰出精英人才。结合企业技术需求及人才专业特长,推动企才对接,有38位企业科技特派员获省级备案,数量居全省首位。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提到,“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在党中央编制五年规划的历史上是第一次,科技创新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十四五”时期发展需求,我们将更加坚定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系统观念,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聚集“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要素,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融合发展,进一步体现科技担当,彰显科技价值,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贡献科技力量。
记者问答
1.我市“十三五”规划提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7%的目标,请问目前全市研发投入强度情况,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
研发投入强度是衡量地方创新能力、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2019年,我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2.91%,居全省第1位,高出全省0.81个百分点,较2015年增长了0.8个百分点。围绕提升研发投入强度,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大力宣传创新理念,全面提升全社会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想创新,思想观念的转变是第一位的。近年来,我们加大了科技宣传力度,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创新政策、创新意识,在全市形成“铺天盖地”宣传创新的氛围,每年与税务、统计、财政组成科技报告团分区县、分层次举办科技政策宣讲和培训,通过深入企业送政策、传经验、授技术、讲理念,不但有效的激发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带动了各项科技政策的落实落地见效,全社会创新活力明显提升。以企业研究开发财政补助政策为例,由2017年申请企业不足100家,补助金额4000余万元,到今年申请企业达到了956家,补助金额2.8亿元。企业数量和补助金额实现了连年翻番,并保持全省前列。
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创新的目的是发展产业,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的创新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势必要通过企业完成,企业才是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永远的主体。我们通过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创新理念,结合各项科技政策的引导作用,有效激发出企业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能,让企业真正认识到创新“失之则难存”,把创新变成一种行动自觉。从去年研究与试验费发展经费情况看,企业投入占全社会投入的比重超过了90%,高于全国、全省比例,企业成为研发投入的真正主体。
三是全面提升科技政策精准度。不仅重视普惠性的“阳光雨露”,更要重视重点方向重大工程的“靶向定位”、“重点施肥”,强化资源聚集供应,实现率先突破,抢占发展先机。“十三五”以来,对上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超过9亿元。其中,2019年对上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资金5.8亿元,创历史新高。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崭露头角,有力地带动了企业自主能力提升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三五”期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奖励7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
2.深化校城融合是我市“十三五”期间在科技合作方面的改革创新举措,请问采取了哪些措施,发挥成效如何?
推动校城融合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校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举。校城融合实施以来,不断向纵深推进,有力推动了学习学科优势和地方产业优势的融通发展。
一是在校城融合的精准度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实施四年以来,共支持山东理工大学等驻淄高校创新项目284项,合作成果获得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引进了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温广武,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省政府人才引进一事一议获得者兰玉彬等一批高层次人才,与各驻淄高校联合引进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市重点产业领域461名博士以上高端人才;山东理工大学科技园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实施校城融合发展战略 建立地方与高校人才共建共享机制”列为2019年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中人刊字〔2019〕1号)。
二是推动校城融合扩面共融。积极推动市外高校院所与我市融合发展。一是支持市外高校院所与我市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交流合作。2020年通过市外校城融合发展计划支持淄博市企事业单位与市外高校院所合作项目73项,安排市级财政支持资金3000万元。二是众多市外高校院所与我市建立全面合作并共建重点研发平台。中科院兰化所、中科院广州能源所等高校院所在我市注册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无编制事业单位,市科技局根据“人才金政37条”分别为其配套500万元市级财政支持资金;另外,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大学等众多高校院所在我市建立了150多家科研创新平台;山东科技大学确定在我市建立“山东科技大学淄博产业技术学院”,北京化工大学、青岛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我市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共建“北化(淄博)产业技术验证基地”、“青岛大学淄川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研发平台。
3.刚才提到了,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量质齐升。请问,具体采取了哪些好的措施和办法?
主要是从体制机制、环境营造、平台建设、主体培育、能力提升、科技金融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发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一是聚焦体制机制建设,优化完善培育环境。出台了《关于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意见》,把高企培育工程列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十二大攻坚行动”和市科技创新“十个专班”重点推进。积极组织开展高企认定管理工作培训和高企培育政策解读,局领导分别带队挂包区县开展调研督导,切实加大对企业的培育辅导力度。
二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打造高质量企业集群。将高企培育工作与汇算清缴、研发投入统计等工作有机结合,借助高企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挖掘培育高企增量资源。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全市经国家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900家,较去年增长68%,进一步储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后备力量。
三是加强孵化载体建设,夯实科技型企业孵育基础。加大高校院所引进力度,积极开展人才引进,以“平台化”思维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引导各类创新资源不断向企业聚集。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提质升级工程的意见》,完善以“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为链条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孵化载体服务效能,释放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的源头活力。
经过努力,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将突破700家,总量达到“十三五”期初的3倍。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