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点淄博APP
齐点淄博微信
齐点淄博抖音
齐点淄博快手
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推荐 > 推荐
9月21日早6点45分,《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播出:《特别报道【共和国不会忘记】钢铁战士——朱彦夫》,以此致敬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9月20日晚11点,《中国之声》“朝花夕拾”栏目播出:《听见剧场:寻访五音戏》,用半个小时的时间,向全国听众介绍了淄博独有剧种“五音戏”的前世今生,传承发展。
中央台记者柴安东 山东台记者赵国伟 淄博台记者刘江帆采制:
在朝鲜战场,朱彦夫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这并没有磨灭他钢铁般的意志,回到祖国,他带领乡亲们打起三场脱贫战役,拔掉了穷根,并用笔真实记录了自己经历的这段极限人生。特别报道《共和国不会忘记》《钢铁战士——朱彦夫》。
在山东淄博沂源县朱彦夫的家中,年近九旬的朱彦夫老人口齿已经不再清晰,可是回忆起朝鲜战场的往事,他的情绪变得慷慨激昂。
朱彦夫:美国陆一师是世界最强的,就我自己了,我不打谁打?就是我一个人的任务。
1950年冬天,在朝鲜长津湖,朱彦夫所在连队奉命固守250高地,战斗异常惨烈。
朱彦夫:所有大炮开始轰击,40分钟,这40分钟轰击后阵地上基本上没什么东西了。
冒着零下30度的严寒,与两个营的敌人殊死搏斗3天3夜,朱彦夫还记得当时的惨烈场景。
朱彦夫:当时我觉得战友们不可能都牺牲了,我搜索了一遍,找到了三个手榴弹,刚抓起来往敌人那边扔,炮弹就爆炸了。我这个左眼就一热,完全没有知觉了。
全连官兵都牺牲了,仅剩下他,头部中弹,胸部、腹部重伤。
朱彦夫最终被兄弟部队从雪堆里扒了出来,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失去了两条小腿和两只前臂的他顽强地活了下来。
1956年,回到沂源县张家泉村担任村支书,带领着村民发起了棚沟造地、打井引水、高山架电的三大战役,过去的讨饭村旧貌换新颜。
25年的艰苦奋斗,换来了张家泉村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景象。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后,朱彦夫又拿起了笔杆子,完成了33万字自传小说《极限人生》,之后又写了第二部《男儿无悔》,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朱彦夫: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写,不管是说,我尽我的职责。
央广记者王成林 淄博台记者李娜采制:
主持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一个文化遗产可以看到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乡村的生活方式,今晚节目一开始,请你了解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地方戏种。
中国戏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种类繁多,除了少数像京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传播范围较大、知名度较高的剧种外,绝大多数剧种仅在发源地及周边少数地区流传,五音戏便是这绝大多数剧种中独具特色且小有名气的一支。作为全国珍稀的独有剧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近年来淄博五音戏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
无论您是五音戏的戏迷还是首次接触五音戏,我要邀请您共同欣赏一首五音戏的唱腔录音
(唱腔片段)
这段是1961年中国唱片社的翻录,是五音戏泰斗有着“鲜樱桃”之称的邓洪山先生演唱的《亲家婆顶嘴》片段。
五音戏还有很多传统经典的著名剧目,接下来我们再欣赏一段,来自山东五音戏国家级传承人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吕凤琴的《王小赶脚》的片段。这是一段载歌载舞轻松活泼的五音戏小喜剧,唱腔酸中带甜令人陶醉。
(唱腔片段)
据考证,五音戏属“肘鼓子”声腔系统,原名肘鼓子戏,发源于山东章丘,流传于鲁中济南、兴盛于齐都淄博,是山东地区的重要地方戏曲,其渊源可追溯到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五音戏的诞生依托于优越的地理背景和丰厚的齐鲁文化背景,传承并展示着山东地区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唱腔温婉柔美、唱词通俗易懂、表演质朴细腻的艺术风格,在齐鲁大地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对研究中国北方戏曲,特别是鲁中地区的戏曲发展和传承具有重要的学术和研究价值。
2020中国淄博第三届五音戏艺术节已经开启,作为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戏种,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为剧种发展做出了怎样的努力,五音戏又是如何在保护传承中焕发出新的活力的?
接下来我们来听淄博台李娜与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淄博市五音戏剧院的院长马光舜的采访对话。
记者:马院长您好,刚才我们听了一段五音戏,听起来真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请给我们介绍一下,它在唱腔方面有哪些特点?
马光舜:五音戏唱腔优美动听,演唱时十分讲究吐字发音和声音变换,一般是先吐字,后行腔,曲调比较口语化,腔调旋律变化也较多。它的发声基本为两类,一类是真声,一类是假声。要细分起来,还可分为浑厚的真声、纤柔的真声、以及清亮的假声与阴柔的假声。演员在唱腔进行中,可以通过巧妙灵活地运用声音的变化,使唱腔更具有丰富的感染力。五音戏的唱腔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善于叙事,行腔舒缓平稳。但是为了塑造人物和剧情发展的需要,我们的艺人们创造了一部分独特的唱法,比如在声音处理上的“哭泣音”、“笑音”、“换声”、“立调”、“云遮月”等等。
记者:我知道,五音戏由边打鼓边歌唱的“秧歌腔”发展来的,五音戏作为一个地方戏、小剧种,怎么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传承下来的西路肘鼓子剧种。
马光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创造了这个流行一方的地方戏。五音戏自然也不例外,发源于乡里,传唱于民间,发展兴盛于新中国成立后。五音戏最早由民间小调发展而来,俗称“肘鼓子”,又叫“周姑子”,腔调优美,浅显易懂,当时流传也十分广泛。在漫长的历史传承和延续中,“周姑子”戏逐渐形成了东、西、北三路。其中,潍坊、青州、临朐一带为东路,章丘、邹平、淄博一带为西路,惠民、滨州、博兴、广饶一带为北路。后来,由于人才匮乏,加之贫困和战乱的影响,东路和北路“周姑子”在新中国成立前或逐渐并入西路,或逐渐消亡,现在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现在的五音戏,就是唯一存活下来的西路“周姑子”。我们淄博市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是目前这个珍稀剧种的唯一一家五音戏专业表演团体。
记者:可以说一个剧种的兴盛和发展,往往与剧种的代表人物和领军人物的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分不开的,请马院长介绍介绍五音戏的代表人物吧!
马光舜:五音戏一直是以艺人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和发展,典章书籍的记录很少。直到一九三五年,五音戏一代大家、也是我们的创始人鲜樱桃(邓洪山)先生在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获赠“五音泰斗”这个美名,五音戏才得以定名,并从此唱响了全国。新中国成立后,五音戏进入了繁盛时期,以鲜樱桃领衔的五音剧社更名为淄博市五音剧团,也是我们五音戏艺术传承保护中心的前身。
“鲜樱桃”就是在五音戏发展中要记住的闪光的名字,鲜樱桃先生,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就已经声名鹊起。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在全国性的汇演中获得了诸多奖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率团晋京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邓小平及梅兰芳、荀慧生、欧阳予倩、张君秋等众多著名戏剧家亲临观看,周恩来总理还接见了鲜樱桃和部分青年演员。鲜樱桃戏路宽广,青衣、花旦、彩旦、老旦都能演。他挖掘整理了大量五音戏传统剧目,如《王小赶脚》《拐磨子》《王二姐思夫》《彩楼记》《双生赶船》《亲家婆顶嘴》等,提升了五音戏的艺术境界,这些剧目长期以来盛演不衰,这为西路肘鼓子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他后来创作了许多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特别是聊斋戏,成为了五音戏的新经典。他那“甜中带酸、酸中带甜”的表演风格,将五音戏剧种的个性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鲜樱桃与京剧大师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都有过频繁的交往和艺术的切磋,这个也成为剧坛佳话。鲜樱桃先生,为五音戏培养了大批优秀传人,霍俊萍、吕凤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分别获得了二度梅花奖、梅花奖,为五音戏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听您的介绍,可以感觉的一个剧种的发展,的确离不开优秀艺术家的传承,但是与许多的地方剧种一样,曾经五音戏传承发展也曾遇到过瓶颈。观众流失是最主要的表现。地方戏曲的唱腔均以方言为主,那么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听不懂纯粹的、地道的方言唱词,这就会给观剧带来很多障碍。另外还有故事老套不吸引人、表现形式落伍陈旧等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了哪些方式去传承和保护五音戏。
马光舜:对啊,不光五音戏,特别是戏曲有一段时间戏曲陷入了低谷,无论从艺术传承、队伍建设、市场培育等各方面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近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和国家连续出台了多个支持传统文化和戏曲发展的政策,我们也借助这些文艺政策的东风,以保护和传承五音戏为己任,经过多年实践,逐步打造了以聚力精品创作、深化理论研究、拓展跨界融合、夯实传统普及、创新数字保护,这么一种“五位一体”的五音戏保护传承模式,为剧种发展带来了新气象,也让我们这个剧种焕发了新活力。
特别是在聚力精品创作方面,近年来,淄博市五音戏传承保护中心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立院之本,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三贴近”作为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作生产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像我们的新版《云翠仙》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源泉》荣获第十一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紫凤》《英雄铁山》《回》等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此外,着眼于品牌建设,深入挖掘淄博“聊斋文化”资源,连续创作了《墙头记》《姊妹易嫁》《珊瑚》等9部系列‘聊斋戏’,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学术界和国内演出市场引起巨大反响。今年,我们又以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博山区中郝峪村为原型,创排了反映全面脱贫、乡村振兴题材的《风起东郝峪》。
记者:可以感觉到我们五音戏也是在与时俱进,这几年在创作精品方面也是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也了解到,我们在激活传统、发掘创作源泉的同时,淄博市五音戏剧院还特别重视剧种的理论研究工作,这对剧种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马光舜:深化理论研究这也是我们五音戏五位一体传承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激活传统、发掘创作源泉的同时,我们高度重视剧种的理论研究工作,围绕剧种历史、艺术特色、文化价值、代表人物、传统剧目、生态建设等课题,开展了比较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并相继出版了《五音戏》《山东地方戏丛书·五音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档案·五音戏》《五音戏传统剧本精选集》《中华戏曲·五音戏》等一批学术专著,为剧种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记者:除了创作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理论研究、还有在舞台上演出,我们在推动五音戏的剧种发展方面,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创新?
马光舜:近年来,我们借助跨界交流融合,进一步拓展了五音戏的传播途径,带动了不同艺术形式,剧种院团间的交流与合作。2017年11月,根据五音戏传统小戏《拐磨子》创作的首部五音戏微电影《拐磨子》正式首映并获得了第二届中国戏曲微电影大赛“最佳戏曲微电影奖”,开辟了五音戏和电影艺术的第一次“触电”合作,提升了剧种的影响力,扩大了剧种的传播途径。同时,我们首创并连续三届的五音戏艺术节及五音戏肘鼓子声腔剧种优秀剧目展演、古老剧种传统剧目展演等活动,也是汇集了茂腔、柳腔、扽腔、柳琴戏、柳子戏、山东梆子等古老剧种,呈现出五音戏与各古老剧种同台竞技的演出盛况。这对五音戏的剧种发展也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可以看出来,我们在传承保护五音戏过程中相处了很多办法,那么一种戏剧是不是受欢迎,是不是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从娃娃抓起,让年轻人喜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这方面是怎么做的?
马光舜:一是我们重视人才培养,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五音戏表演人才培训班”这个项目我们顺利的举办,我们邀请了戏剧理论家、表演艺术家分别为演员们授课,从各种角度提高演员的职业素养,完善演员的表演技巧。对我们的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孩子是戏曲的未来和明天,为此,我们启动了五音戏进校园工程,向全市中小学生赠送我们编写校本教材《淄博市中小学美育资源系列·走进五音戏》此外,剧院还联合中国戏曲学院、青岛大学等高校在剧院建立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拓展五音戏进校园的途径,让跟多的人了解五音戏、传承五音戏。
另外,2017年12月,山东省首家对外开放的现当代戏曲名人专题纪念馆——鲜樱桃纪念馆正式对外开馆。纪念馆集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功能于一体,展示展出与鲜樱桃先生有关的戏装、唱片、书画、剧本、影像、照片等实物资料300多件,详细展示了鲜樱桃先生的生平事迹、艺术成就和深远影响,成为传承、保护、弘扬五音戏艺术的重要窗口、推广载体和实践基地。
同时,这几年我们创新开展了“五音戏文献、资料数字化影像化保存工程”,形成了《五音戏口述史》《鲜樱桃五音戏经典唱段音配像》《鲜樱桃代表性剧目演出视频》《鲜樱桃专访》《说说五音戏》等一大批数字化资料。汇集了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历代五音戏艺术家的舞台演出及教学、传习活动,为后续五音戏的创作研究提供了依据,对抢救保护五音戏珍贵资源和创新开展五音戏保护传承,起到重大而深远的作用。这些工作的开展都为五音戏的传承普及,铺垫了扎实、广泛的社会基础。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