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融媒 > 融媒列表

老党员讲故事|白手起家建煤矿
中华宽带网 2021-04-24 09:39:45 字号:- +

煤炭是基础性能源,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新中国的工业从建立、发展到成熟,一直都离不开它的支持。建国初期,没有机械装备,缺乏资金和技术,煤矿工人硬是凭借一双手、一把铁锨,一镐加一炮,恢复了煤炭生产,建起一个个新矿区,今天让我们听听淄矿集团埠村煤矿原总工程师周志岐为我们讲述当时的故事。

周志岐,1935年出生,1982年入党,淄矿集团埠村煤矿原总工程师。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了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制定实施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发展工业需要能源,埠村煤矿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动工了。这是我们找到的埠村煤矿最早的一张照片,看着这张照片,周志岐激动不已,仿佛那些挥汗如雨、咬紧牙关、艰苦奋斗的岁月又回到了眼前。

周志岐

什么也没有啊,搞矿井建设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行,没有怎么上马啊?跟刘矿长交谈,他说你没有,上级的要求就是“大跃进”的精神——有条件的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周志岐和其他技术人员怀着为祖国做贡献的一腔热情来到这里,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们傻了眼。

周志岐

到了埠村矿以后,找不着井架子不说,连办公室也没有,都是在农村。到了农村还是别人指点着,有一个在那筹建的,比我早前去的一个老头,是西河矿的一个科长,和他一交谈才知道,(埠村煤矿)才开始筹建,才往那集中人。

1958年8月7日,埠村煤矿筹建处成立,仅靠着一辆马车、一盘钢丝绳、七根木头、十根钢钎,开始了艰难的创业。

周志岐

要求“土法上马”,所谓“土法”,就是采用古老的采矿办法建(矿),用土办法建现代化的矿井,就给了这么一个课题。

“土法上马”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埠村煤矿是一个未经开发的新矿区,除了农田和村庄外,没有任何工业设施。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困难就是工人们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周志岐

那里就有一个粮管所,这就是一个粮仓、粮库,只有原粮没有成品粮。按计划从里头领出原粮来以后再分到农户去加工,然后再把它收起来,收起来再送到食堂加工。工人都说笑话,咱这个窝窝头都是用的玉米面,不叫“到口酥”,叫“到手酥”,为啥呢?加工出来很粗,蒸出来以后好歹成个了,到手里以后又散了,就这样吃到手酥的窝窝头。

筹建队的工人们从各个矿区调到埠村煤矿,绝大多数以前根本没打过井,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又成了另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周志岐虽然在龙泉煤矿干过两年,但是建井还是第一次接触。

周志岐

多少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学了点,但是主要的学的是地下开采、矿井生产,(矿长)说:“谁会啊?学!”我说:“学跟着谁学?”矿长说:“你跟着有经验的老工人、井长学”,井长都是原来干过小煤窑的、打过井的,跟他学,这么一边学一边干,但是现在的矿井是大的,那个小煤井是个小筒子,才两米,这个都四五米,从施工上包括爆破各方面都不一样。我就去济南,那时候不是离济南近吗?我就去新华书店买的《井筒施工法》、《特殊施工法》,白天干工作,晚上就学,一个是学习设计,第二就是学习施工方法。

技术可以边干边学,然而建井需要风机、提升设备,没有输电线路又让他们犯了难。

周志岐

那是个农业地区,没有输电线路,没有设备,必要的掘地井架没有,绞车没有,提升设备在初期也没有。这个情况就用“土法上马”,三跟木头搭起来就破土了。

1958年9月15日,埠村煤矿一号井破土动工,工人们用三根木头搭起临时井架,没有提升设备,他们就自制“老牛车”代替矿用绞车。建井初期没有汽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马车,建井所需的物资、材料都是工人们用“蚂蚁搬家”的方式,从车站运到现场。

周志岐

我记得有一次,从咱们局里运送到矿上的水泥、井圈、挂钩还有吊盘,装了一火车多,往那走没有汽车怎么办?用马车拉,拉一个月也拉不完。矿长亲自带头动员大家,用“蚂蚁搬家”的办法,也叫“蚂蚁啃骨头”。咱就用人,动员全部施工人员去枣园车站,在这里卸下,到工地接近四十里路。早上五点多起来,吃饱了带上干粮步行。在农村借到独轮车的可以推车,没有车的借扁担挑,再没有扁担的就背,一人背上一袋子水泥,这样到晚上五点多,快的五点多到,慢的到了七八点钟才能到了。


就这样,靠着肩挑手抬,他们把设备运到了现场。然而,没有电就不能用风钻打炮眼,必须靠人力挖掘,而打通坚硬的岩石层就只能用钢钎、大锤使劲凿。

周志岐

打眼就是手锤打眼,手锤就是钢钎和大锤,两个人一对,根据井筒断面的工作量,这一遍眼得需要七对(工人)打,十四个人,两个人一对,抡大锤、打钎子,凿那个炮眼。这一个炮眼打下去得打八十公分,不到一米作为一遍炮的深度,得抡上千次才凿出个炮眼爆破。

尽管工人们手上磨得全是血泡,可一天下来还是挖不了几公分。

周志岐

一个扶着钎子边转,一锤下去按硬岩来说,也就进个一个米粒、两个米粒的距离。

然而,随着井筒的逐步加深,难度也就越来越大了。

周志岐

一个是有淋水,第二个是提升,用“老牛车”一共进了六七十米,在这期间还有个爆破的问题。那时候国家矿井所需要的毫秒电雷管很缺,当时咱这虽然有个药厂,但是供不上,就是用火雷管,电雷管没有用火雷管。立井作业就是出入全指望提升上来,没有通道的,所以是比较危险。但是在国家物资紧缺的情况下也只能这样,只能从安全措施上,操作规程上来加大措施,保障工人的安全。

虽然条件艰苦,时刻面临危险,但是工人们没有一个退缩,他们把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埠村煤矿的建设上。

周志岐

因为建井这个专业是比较危险的,当时那个刘矿长说建井就是“蒜臼子买卖”,蒜臼子知道吗?砸蒜的那个东西,掉下东西来没处躲,这里头安全很重要。

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下,矿工们没有叫苦叫累,更没有人打退堂鼓,每一名建井工作者无怨无悔地在这里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周志岐

我们那时候可以这样说,都不知道星期天也不知道节假日,一天到晚穿着工作服,穿着工作服睡觉,穿着工作服干活。倒下就睡觉,醒了就往现场跑,就是这样的。

尽管条件艰苦,他们仍然以乐观的心态和高昂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经过六年多的艰苦奋战,1964年7月,埠村煤矿一号井正式建成投产,在第15个国庆节到来之前,向祖国奉献出了第一车煤。煤矿工人们凭着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艰苦奋斗,无怨无悔,为新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编辑:
分享至: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