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高士 画中神仙
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 梁雄德
中国绘画是以境界论高下的。最高境界谓之神品,其次逸品,再次妙品,妙品之下皆能品。能品难以入流,且多俗不可耐也……近代百年风云,世事沉浮;中国绘画在走向现代的历程中,名家大师辈出,或回归传统或走向现代,或东西融合的创新,或固守传统的出新,都试图搞出些新的图式和新的境界来。因此,书画观念更迭,理念层出。到了改开时代,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百家争鸣,莫衷一是。在呈现繁荣景象的背后出现了急功近利,虚假和实用主义开始泛滥,撼人心魄的作品难得一见,神逸妙品,寥若晨星。冷眼回望,何其悲哀!尽管如此,华夏文明毕竟有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为艺术而生的赤子和天才,代不乏人。他们为艺术而生,为艺术而死。身家性命画图中,为艺术奉献着毕生心血。当代已故画家吴传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从他留给世人的大量遗作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天才和勤奋,他的伟大和卓越。在吴传麟笔下我们感受到的是纯正的品味,窥视到的是一位少见的笔墨高士,画中神仙!吴传麟,字于飞,笔名纪芳(为纪念早逝的妹妹吴传芳,故以此做笔名)。已故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著名书画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出生于1939年,卒于2007年,享年六十有八。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之旅,对画家而言,除去生活学习和工作,真正用于艺术创作的时间十分有限。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被他留给世间的杰作佳构震撼。赞叹他笔下雄浑灵秀的山水风物,生动自然的花草林木,以及大量的写生手稿和独特的书法笔墨。吴传麟在他的作品中营造了一个鲜活的充满诗意的人间仙境——吴传麟的艺术世界。今天我们只是哀叹画家的英年早逝,没有尽享自己艺术的辉煌成果。因为画家辞世的年龄正是艺术创作的高峰期……当然,艺术家的成就并不以寿命长短决定,中外艺术史上,成就卓著而英年早逝的天才比比皆是。这对于有创造性的画家而言,留下传世之作,就是生命的延续。吴传麟当属留有传世之作的画家。对此笔者有如是四论可证:一、于飞纪芳:势如破竹、意象万千的吴传麟绘画,以势造象,无意中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势韵’,这便是“于飞纪芳”——于飞之势,纪芳之韵。这是吴传麟字号笔名的暗示和诱导,可用‘势韵’二字概括。松鹤飞瀑图 240×450厘米 纸本设色 2001年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藏
势韵是他作品的造境和创意,来自于他对中国诗和中国辞赋意境的修养。毫无疑问,他的画是诗,是韵,也是歌赋散文。他的画中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沉郁和感慨。手挥五玄,目送飞鸿。吴传麟作品中的万里江波、流水高山是普庵咒,是广陵散。三千大千,用笔墨纵横。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真正做到了‘画中有诗’,画即是诗。他借物造境,唯心化生。其作品中的雨后飞瀑、仙山鹤鸣、清泉鹤立、松鹤飞瀑、水阁清音、幽谷灵泉、灵水观瀑等等,造境深邃悠远,超然物外,散发着仙风道骨,品读观赏就是享受。画中的旋律和节奏之美,神妙之极。其中的经典之作,气韵生动,皆成化境……江山胜览图 200×650厘米 纸本设色 2001年作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藏
二、传麟墨韵。品读吴传麟绘画,你会发现他在墨色运用上的独特成就。吴传麟绘画,无论山石林木、云水波涛,还是花卉禽鸟、点景人物,以及他笔下的亭台楼阁、建筑民居、风帆舟船,均蕴含笔情墨趣,韵味无穷。他的笔墨创造,充满人文精神,饱含激情,任性挥写的同时融合了现代构成意识。笔墨勾勒,皴擦点染均带有传麟墨韵,极富创造精神,体现了他对传统笔墨图式的独特认知,大有超越古人异于今人的势象。待细把江山图画 67×135厘米 纸本设色 1988年作
我们知道艺术大师傅抱石先生又名瑞麟,自号抱石斋主人。于飞、纪芳是吴传麟先生字号。传麟与瑞麟,于飞纪芳与抱石,冥冥之中,源远流长。二人的笔墨皴擦和墨韵创造异曲同工,几尽造化之功。不事雕琢,玄妙的自然流露,“真载上诉,元气淋漓”。如其所作“松鹤飞瀑”系列,无论巨幅笔墨,还是方尺小品,其画境幽玄,气象万千。开合有度,大气磅礴。又如“牧童觅春”,所营造的祥瑞之气,完全是线条和笔墨色彩的内在契合,具象中蕴含抽象构成,仿佛势象韵律的交响,可读可品可观可赏。‘柳浪闻莺’,春满人间。如此精品佳构,俯拾即是,不一而足,构筑了传麟笔墨的蒙养和造化。牧童觅春图 68.5×68.5厘米 纸本设色 2004年作
三、笔墨功夫。改开以来,艺术的创新和多元化发展成为趋势,大潮滚滚,随之而来的是泥沙俱下,花样花招也与创新混迹为伍。然而这种创新花招,唬人的东西,即便成为潮流,这种潮流也是缺乏生命力的,必然沦落为欺世盗名之术。中国艺术的传统,不是简单的涂抹渲染,一定是建立在笔墨功夫上的情感的书写和精神的表达。其本质是揭示情感的奥秘,精神境界的表达再现。作者借景抒情,是内心郁勃之气的宣泄,理想的追求和向往。故此,大凡神逸之作,都散发的是超凡脱俗的境界和引人入胜的思想。吴传麟先生的书画艺术,其精品力作,正是建立在笔墨功夫之上的勾勒和皴擦渲染。吴传麟精通中国绘画上的十八般武艺,人物山水、翎毛花卉、书法诗文、线描功夫等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因此,他的创新自然高人一等。尤其是他笔下的山水林木、竹石禽鸟,臻于化境。其中不少是高逸之作,创造了中国绘画的吴传麟笔墨传统,留下了艺术家创造的独特范式,成为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个案。吴传麟笔墨的恢弘,线条的遒劲爽利,设色晕染的独特,使画面浑然天成。实在是妙造自然,炉火纯青。他的作品经得起一看再看,一品再品。其艺术成就是一般作者难以企及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134×68厘米 纸本 1994年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
四、为创作服务的写生。吴传麟艺术的成就,源自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技法尊正道,师承有渊源,见地正思维,正等正觉,通慧古今。在他的艺术旅程中,转益多师,涉猎中外。在先贤门下耳濡目染,起步即开悟。认识到造化为师的重要。品读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中国当代名家画集-吴传麟”,观赏“荣宝斋”在线平台不断推出的吴传麟作品专场,吴传麟艺术的巨大魅力不能不使热爱传麟绘画者醉心。笔者在研究吴传麟艺术的过程中,有幸看到吴传麟先生女公子丹旻女士出示乃父的大量写生手稿,着实把我震撼了。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初,一本又一本,大大小小,带有时代特征的“速写本”手稿札记,沉甸甸的,仿佛作者的“心电图”,记录了作者对生活的渴望,对人文自然的热爱。西佛峪景色 24×35厘米 纸本水墨 1981年写生
山川草木,人文风情,江河大地,村寨屋宇,在吴传麟笔下承载着他对艺术的虔诚,见证了他在艺术上的辛勤耕耘。其勤奋与执着,可见一斑。从这些写生手稿中,不难发现孕育他的那些不朽杰作的母体。吴传麟的绘画创作,可谓:处处有所本,皆因造化生。笔笔生花处,情思通古今。满目苍翠,鸣泉鹤立。凤毛麟角,祥和瑞应。我看到其中有一册速写本上,附着一位追随者——他的老学生庄希平用速写记录老师乡下写生,体验生活的创作状态,真实反映了吴传麟对待艺术的态度:那种忘我的、不要命的境界跃然展现。吴传麟于1979年于上方山兜率寺整理速写 庄希平绘
吴传麟生活和创作的年代是贫困和饥饿的时代,很难有影像的记录,感念学生有心,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了老师的创作生涯。显然这也是使吴传麟自己十分感动的一幕,故此,他在学生的每幅速写上都亲笔题跋以示纪念。其中有一题跋这样写道:一九七九年十月廿七日,由上方山步行十余里至孤山口,乘火车到十渡,月下行山路几里到西庄大队,正是夜九点以后,为抓紧时间,故一安顿下来即开始整理当天所画的写生稿,希平同志为之速记。传麟题字以誌。正法通正觉。有一册《黄山写生集》开本不大,他用钢笔勾勒,水墨渲染的独到技法,写尽黄山雄姿,苍松翠柏,云海迷雾,仙山琼阁,烟云供养。其中佳构有“旭日”“人字瀑”“云海茫茫”“飞来石下观云飞”“云烟飘忽”“雾海”“日落西海”“百丈泉”“始信峰”“清凉台晨雾”等等。黄山有奇松,在吴传麟笔下,龙鳞鹰爪的黄山苍松,融入了他个人的精神气质,迎客松、狮子峰叟松等正是传麟艺术的精神写照。吴传麟写生 黄山旭日 20.6×31厘米 1979年6月
传麟艺术透彻了悟中国绘画之真谛,其中有一册大开本的钢笔写生稿,已臻化境。作者敏锐的观察,自如的挥写,开合有度,妙造自然。画中的气脉通畅,尽显韵律节奏之美,画面气象宏大,构成布局朴素而雄奇,令人叹为观止。其中“拒马河畔”“大慈悲观音禅林遗址”“云水洞”“圣水洞”等等,皆佳构也。吴传麟写生 拒马河畔 45.2×75厘米 1979年10月28日
吴传麟写生 上方山兜率禅寺 45.3×37.7厘米 1979年10月27日
纵观吴传麟的艺术和人生,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对他们这一代人而言,苦难在所难免,奋斗也是常态。少年时代的战乱和饥饿,青年时代遭遇各种“运动”,特别文革劫难的经历,使一代人饱尝人生的苦痛魔难,五味杂陈,难以尽言。尽管如此,吴传麟心性的朴实善良,使其内心却十分阳光。天性使然,在有意无意间,他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位笔墨高士,画中神仙!漫天飞雪眩双目 67×44厘米 纸本设色 1981年中国美术馆藏
有感于吴传麟作品中的祥瑞之气,我们肯定,他已得道成仙。未竟事宜,由“吴传麟艺术工作委员会”诸位同仁继续向世人传播推广。相信吴传麟及其艺术,一定会走向世界,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知道吴传麟的艺术,欣赏吴传麟的艺术,在吴传麟的艺术境界中,得到美的享受,得到精神的升华……
【作者简介】
梁雄德,又名玄德,自号风山、祁连山人;笔名莫高。1957年出生于甘肃,1986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现任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甘肃省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兰州敦煌艺术研究院(敦煌艺术研究中心)院长。文物艺术、陈列装置艺术资深专家,策展人。国家一级美术师。著有《吴冠中艺术精神》《汉晋十六国墓室绘画及其文物艺术研究》《汉晋木板画研究》等论著。
来源:北京收藏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