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声屏报

第二届(2020)聊斋学高层论坛举行
中华宽带网 2020-11-20 15:38:00 字号:- +

11月13日至15日,第二届(2020)“聊斋学”高端论坛暨山东大学聊斋学与中国小说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在山东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中国聊斋学会、山东大学文学院主办,山东大学聊斋学与中国小说研究中心承办,淄博市蒲松龄纪念馆、齐鲁书社协办。活动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在济南召开学术会议;第二阶段赴淄博市淄川区蒲松龄曾经生活和执教地进行学术考察。

山东大学教授、中国聊斋学会会长王平致开幕辞。山东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张帅致欢迎辞。山东大学终身教授、中国聊斋学会()名誉会长袁世硕先生,湖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石麟,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水浒研究会会长杜贵晨,广州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纪德君分别致辞。山东大学教授、中国聊斋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桂奎主持开幕式。

王平教授致开幕辞,他表示,在蒲松龄先生诞辰380周年之际,举办的此次高端论坛,对于促进“聊斋学”学术繁荣具有积极明显的作用。蒲松龄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他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其小说创作不仅继承发展了以往文言小说的艺术经验,而且还借鉴了白话小说的丰硕成果,艺术上更为成熟。目前,“聊斋学”研究成果令人瞩目,但仍有深入研究探索的广阔空间,希望借助“聊斋学”论坛今后不断地举办,有更多的学者参与研究,有更多的学术成果出现,使“聊斋学”研究更加繁荣。

张帅在欢迎辞中强调,《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聊斋学”研究在老、中、青三代学人不断耕耘和努力下,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研究成果,山东大学作为公认的“聊斋学”重镇,有责任、有义务将前辈的荣誉和优良传统继承并发扬光大。相信通过此次学术论坛的举办,“聊斋学”研究必将得到更加深入的推进和发展。

袁世硕先生通过视频向论坛现场致辞,他表示,《聊斋志异》成就极高,影响深远,声誉甚大。“聊斋学”研究早以形成,论著日益增多,但学无止境,“聊斋学”课题还有很多再探索的空间,并对蒲松龄手稿遗存、《聊斋志异》传抄本、《聊斋志异》诠释和评论、中外学术研究比较等诸多问题进行了独特的学术指导和阐释。

论坛还举行了山东大学聊斋学与中国小说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及纪念蒲松龄诞辰380周年图书赠送活动,蒲松龄纪念馆副馆长王清平代表蒲松龄纪念馆、齐鲁书社社长昝亮代表齐鲁书社赠书,山东大学教授邹宗良代表中国聊斋学会、山东大学教授樊庆彦代表山东大学聊斋学与中国小说研究中心接受赠书。

开幕式结束后,会议进行了两场学术报告,第一场报告由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高玉海主持,兰州大学教授张同胜评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天池、南开大学教授孟昭连、三峡大学教授王前程、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奎、淮北师范大学教授冀运鲁分别根据自己的参会论文阐述了学术观点。第二场报告由大连大学教授高日晖主持,齐鲁书社副总编辑刘玉林评议。山东大学教授邹宗良、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刘相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燕、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冉冉、西北民族大学教授高人雄分别根据自己的参会论文阐述了学术观点。

与会人员进行分组学术讨论,学者们就“聊斋学”文献、文化研究,蒲松龄著述、文本研究,《聊斋志异》评点及相关小说理论研究,“聊斋学”与当今社会经济文化研究,“聊斋学”及其他小说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交流。

邹宗良做会议总结并致闭幕辞,他指出,本次“聊斋学”高端论坛讨论热烈,内容丰富,学术论文多,与会学者学术研究创新性强,观点新颖,展现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他表示,2018年第一届“聊斋学”高层论坛已经召开,在此学术基础上,“聊斋学”研究将依托“聊斋学”高层论坛累积的学术成果、《蒲松龄研究》专业学术刊物、聊斋学原典系列和研究著作、全国各出版社刊载和出版聊斋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砥砺奋进结硕果,同心协力绘愿景,相信“聊斋学”的研究一定会后浪澎湃,后劲十足。

11月15日,与会人员赴淄博市蒲松龄曾经生活和执教地进行学术考察。实地参观了淄川区岭子镇沈家河沈润故居、王村镇西铺村蒲松龄书馆、苏李庄王氏族祠堂。

本次论坛定位高、规格高、规模大,议题丰富多元,准备充分,会议效果良好。与会代表、青年书法家高鹏先生为论坛成功举办创作书法作品《杏林红烛》,更为论坛增加一缕“墨香”。论坛的举办使“聊斋学”研究在理论、创作、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领域继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聊斋学研究作出显著的学术价值和文化贡献。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及出版机构的近90余名学者出席论坛及学术考察活动。


通讯员闫盛霆 记者张铭

编辑: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