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齐点淄博 > 淄博广电 > 声屏报

院士们给的健康经,值得每个人学习!
中华宽带网 2020-09-19 17:35:57 字号:- +

      健康,是永恒不变的话题,而作为领域的权威专家,院士们给出的健康建议,每个人都要知道。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

保持健康活力得益于“三乐”


      保持健康和活力,我觉得得益洪昭光先生所讲的“三乐”,即知足常乐,自寻其乐,助人为乐。为别人做点好事儿对自己也是一种享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我认为现在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似乎达到了“医者意也”的境界,看病就是一种享受了。来自各地的病人吃了药见好,解除了他们的病痛,这些信息对于医生来说都是一个良性刺激,让我有了一种成就感,能为他人解决病痛,恢复健康我就感觉到很快乐。

 

     养生保健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伟大贡献。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曾指出:“在世界文化当中,唯独中国人的养生学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而中医养生学的精髓源于《内经》中所讲的“上医治未病”的理念。

 

      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一个渐进过程,特别是代谢性疾病的并发症最为典型。这个渐变过程恰恰给了人们一个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宝贵时间。比如高血压是心肌梗塞、脑卒中的最大危险因素。可怕的是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知道了也不能正确防控治疗。

 

      有些人说降压药要到血压升高时再吃。这是不正确的,患了高血压可以说就是“无期徒刑”须终生服药,但又不代表必须天天吃药,高血压的治疗有一个阶梯疗法,第一个阶梯吃一种药,第二个阶梯吃两种,第三个阶梯吃三种;等病情减轻了稳定了后,再逐渐减少,甚至达到一段时间可以间断服药,甚至在血压平稳后间断停药。

 

     降压作用以血压平稳不要有太大波动为要,当然,改变生活方式、控制情绪也同样很重要。


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

保障身心健康有16个字


     “生活规律、适当锻炼、良好心态、充足睡眠”,我认为这就是保证身体与精神健康的16个字口诀。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羸弱,而是体格、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全健康状态。生理和心理健康是相互促进的。要做到生理健康就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生活要规律。每天保证7个小时睡眠,早上6:30~7:30之间起床,晚上11:00~12:00之间入眠。如果这种规律打破,就易产生生理的紊乱。

 

      其次,要适度运动。每周运动不少于5次,每次不少于半个小时。对于青年人来说,运动要达到中等出汗为宜,对于老年人来说,要达到轻度出汗即可。

 

      第三,要有良好心态。对人包容、关爱,遇事不急,乐见其成、切勿嫉妒他人。

 

      第四,要有良好的睡眠。睡眠质量高且充足,睡眠过多过少都不好。良好的睡眠状况是保持精神健康的重要基石。良好的睡眠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舒缓精神压力、提高记忆力等。

 

      在生活习惯方面,下午3点以后尽量避免摄入酒精以及含咖啡因的饮品;避免就寝时过饱,晚餐后至少2~3小时再试图睡觉等。

 

      以我个人为例,即使再忙都会坚持锻炼,每天走1万步左右。还会保持规律的睡眠,晚上11点左右就睡觉了。除非特殊情况,吃饭也很规律,尽量均衡饮食,不抽烟不喝酒。

 

      此外,精神健康也是非常重要。那就要注意将休息与工作分开,压力大时要适度休息。同时要与亲人、朋友多交流,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

保护肾脏就是保护生命


      肾脏好像人体的污水净化站,担负着从血液中过滤、清除有害物质的功能,同时能够调节体液和矿物质含量,保持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肾脏一旦发生故障,就不能清除各种有害物质和多余水分,还会导致大量营养物质流失,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保护肾脏就是保护生命。

 

     一般来说,肾脏病的起病比较隐匿,当肾脏的功能被破坏超过75%时,患者才会出现乏 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高血压、皮肤色素沉着等症状,此时再去看病,往往已经到了疾病晚期,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老年人往往存在多种慢性肾脏病的危险因素,比如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血脂异常,以及冠心病、肺心病、心肺功能不全等,再加上老年人常常服用止痛药、安眠药、中草药和保健品等,这些都会对肾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重视健康查体非常重要。


      如果年龄超过40岁,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痛风,或长期口服解热镇痛药物并伴有系统性疾病,应定期进行肾脏病检查,包括尿常规、肾功能、超声等,以便及早发现病情。平时也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适量饮水,不憋尿,饮食勿过咸等,以减轻肾脏负担。


     其次,严防感染。细菌和其他病原微生物可以直接由尿路上升进入肾脏,导致肾脏感染发病,因此要注意保持会阴部及尿道口的清洁卫生,尤其是女性和儿童。第三,切忌滥用药。最常见的易对肾脏造成损伤的药物包括各类止痛药、感冒药、某些抗菌素和中草药等,这些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

大健康时代每个人都不能缺席

 

      今年新冠病毒的疫情不仅测试了我们这样一家综合性大医院的综合救治水平,也考验着我们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现在回头看看,我感觉疫情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人们对健康更加重视了。

 

      我从事的主要是肝癌领域的临床救治和科学研究。我国每年新发肝癌占全球55%,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国家。而在我国,肝癌在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四、死亡率为第三,五年生存率14%,术后转移、复发率则高达60%~70%。


      要想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率,早诊早治和抗转移复发是关键。然而肝癌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别症状,约80%的肝癌患者首次诊断时已进入中、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晚期肝癌患者若是没有接受治疗,五年生存率极低,肝癌的高转移和复发特性是影响病人长期生存的另一主要原因。


      怎么办呢?一方面,我们要积极推动早期预防工作,针对有家族史的或者乙肝患者等高危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早期预警,通过推进早期筛查、定期体检等策略,将“重医疗”转为“重预防”。另一方面,与医疗救治一起“作战”的是健康科普。

 

     当然,科普最后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重视起自己的健康。在医护人员等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主动关心起自己的体检。比如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或者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者,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超声及甲胎蛋白(AFP)的检查。即使到了中晚期,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采用综合治疗策略,提高生存率。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都是大健康时代的一分子,都是公共卫生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

防慢病贵在养成好习惯

 

      我曾经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人体的血管系统犹如河道和垃圾的关系。只要河道顺畅,垃圾多点仍能排走,不一定会导致淤积;可河道一旦出现损害,垃圾淤积便极可能发生。一旦把河道完全堵上,结果难以想象。

 

     全身的血管都是相通的,所以最近几年我提出了泛血管的理念,简单来说是指人体的血管系统,是动脉、静脉、淋巴管等构成的一个复杂网络。泛血管疾病是一组血管系统疾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共同病理特征,危害心、脑、肾、四肢等重要器官。

 

     广泛的泛血管疾病还包括小、微血管、静脉以及肿瘤、糖尿病和免疫。泛血管疾病存在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肥胖等,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正如前文所说,是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运动、饮食等每一个生活细节都不可少。既不能一次用力过猛,也不能疏忽懈怠。

 

      慢病的难点就在于细水长流,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对此,一个新的切口是希望能加强学生健康教育。

 

      我建议在小学,体育教育课融入健康教育课,除体育锻炼外,也应加入一定课时的健康知识教育,包括健康饮食、用眼健康、疾病科普与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等多个方面。

 

     抓住孩子,就等于抓住一个家庭。加强孩子们的健康教育可以间接影响整个家庭的健康意识,有助于提升公众健康素养。

 

      我们医生不仅要看病救人,而且要擅长科普,特别是能够深入到学校,给孩子们多上上科普健康课,帮助他们学习健康知识。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孝平:

和病人同“肝”共苦

 

      俗话说“心肝宝贝”,一位德国专家曾说,人的生命在于两个器官,一个是心脏,一个是肝脏。肝脏是人体内的“化工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器官。

 

      肝脏具有代谢、分泌胆汁、储藏糖原、解毒、造血、凝血等诸多功能,其再生能力很强,把健康的肝脏切掉80%,仍然可以恢复到原来的体积,但如果肝脏生了病,就失去了再生能力。

 

      早期脂肪肝是可以逆转的,像之前著名的“暴走妈妈”,就是为了儿子在短时间内逆转了脂肪肝。但一旦脂肪肝发展成肝硬化,就不再可逆,并且会影响肝功能,因此一定要及时控制。

 

      治疗脂肪肝,不要总想着通过药物,还是要“管住嘴,迈开腿”,平时注意多控制饮食,多吃点蔬菜水果,少吃点碳水化合物,适当地运动,这是预防以及治疗脂肪肝最好的办法。

 

     虽然肝脏对人体意义非凡,但很多病人对这个重要器官并不了解,也不注重养护,中国被肝炎感染过的患者约有1亿人,这时候科普就显得尤为重要。

 

      8月27日,“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在武汉揭牌,工作室计划在一年内,邀请嘉宾进行健康科普“云”课堂,用权威的医学理念传递健康的生活方式。

 

      除了要重视科普,医生对待病人要有同理心,多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看诊的时候,摸一摸患处,用听诊器听一听,病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病人不是按书上去生病,多问、多思、多印证,才能少走弯路,只有想病人所想,才能真正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编辑:

扫码下载

齐点淄博APP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微信公众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抖音号

扫码关注

齐点淄博快手号

淄博市广播电视台主办

举报邮箱:ztzbs@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3-6212015

鲁公网安备 3703030200002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180008号 鲁ICP备0905465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5320121号